首页 > 快报 > 大数据

2022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区域集聚协同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态逐渐形成

大数据 2022-10-10 10:24:54  

  近年来,我国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大数据产业链初步形成,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日前,北京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发布了2022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报告指出,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启动,不断加速推进大数据产业向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集聚,在前十强中,京津冀占2席、珠三角占2席、长三角占5席、成渝占1席。区域集聚协同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态逐渐形成,“京津沪渝”地区增长势头强劲,过去的一年中,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超越广东跃居榜首,上海超越江苏和四川,位列全国第四,天津和重庆不断以产业政策与发展环境为驱动,推动大数据产业指数排名快速攀升,将成为未来引领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增长极。

  具体来看,产业整体发展持续向好,但差异和分化态势显著。东部沿海地区聚集效应凸显,中西部地区特色应用驱动赶超;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绝对优势明显,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引领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山东、四川、天津、福建、安徽、重庆等地紧随其后,追赶势头强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整体呈现北京“一枝独秀”的发展格局;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整体呈现以上海为核心,杭州、南京、苏州、合肥等地为重点的“多头并进”发展格局;在珠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中,整体呈现深圳和广州、成都和重庆“双头驱动”发展格局。

  各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逐步呈现四型联动的发展格局,分为综合实力驱动型、政策环境驱动型、创新要素驱动型和市场投资驱动型。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属于综合实力驱动型城市,南京、合肥、福建厦门等属于政策环境驱动型城市,成都、重庆、天津等属于创新要素驱动型城市;杭州、江苏苏州、武汉等属于市场投资驱动型城市。

  研究团队认为,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首先要健全区域协同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发展“新格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各类大数据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其次,应依托“东数西算”工程,激发数据资源流通活力,以数据流引领带动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等,推动大数据产业有效转移,打通我国东西部数字经济大动脉,实现东西南北地区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将产业“梯度”化作发展“势能”;最后,要加速推动大数据融合应用,激发实体经济“新活力”,着眼于数据要素赋能产业升级,推动大数据产业朝着精细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蔺弦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chcsas.com/xyzx/1531.html

加载中~

木星教程网

统计代码 | 湘ICP备19012813号-5

本网站LOGO受版权及商标保护,版权登记号:国作登字-2022-F-10126915,未经湖南木星科技官方许可,严禁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2 湖南木星科技有限公司(木星网)版权所有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媒体及纸媒请先联系:aishangyiwan@126.com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