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脑智能是人工智能终极目标 行业发展步伐正在加快
类脑智能,是受脑神经机制和认知行为机制启发,以计算建模为手段,通过软硬件协同实现的机器智能。类脑智能的开发是为了让机器模仿人类大脑进行信息处理,模仿人类的认知行为和智能水平,最终实现终极人工智能。 20世纪80年代,类脑智能概念在美国被提出。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脑科学研究日益成熟,这为类脑智能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数据产生量快速增多,机器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类脑智能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2025年中国类脑智能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与人工智能的另一条技术路径"数据智能"相比,类脑智能无需海量已高质量标注的数据进行学习,自主学习、关联分析能力强,也无需高性能CPU、GPU作为支撑,能够大幅降低能耗,并且具备认知推理能力,通用性强,更适用于现实世界。 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地位,而类脑智能是人工智能终极目标,因此受到了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中国等多个国家的关注。在海外,IBM、英特尔、微软、高通、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进入类脑智能领域布局,类脑智能相关初创公司也在不断增多,例如美国Emotiv、美国Neurallink、瑞士aiCTX等。 我国政府对类脑智能行业发展极为重视。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承担单位,建设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与信息融合(BT与IT融合)"重点专项中,组织工程类脑智能复合体设计与开发被列入。在政策层面,我国政府给予类脑智能大力支持。 从研究方面来看,2015年12月,浙江大学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推出"达尔文"类脑芯片,2019年8月,"达尔文2代"发布;2020年9月,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共同研制出我国首台类脑计算机,应用了792颗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是当时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除浙江大学外,我国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机构也在加快类脑芯片研究步伐。 从商业化发展来看,总部位于中国的类脑芯片公司时识科技(SynSense)于2021年9月宣布完成近两亿元Pre-B轮融资,主要用于加速类脑芯片产品的研发,推动类脑技术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领域的产业化落地。2021年10月,时识科技与全球领先的神经拟态视觉传感公司普诺飞思(Prophesee)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发基于事件的视觉应用的边缘智能超低功耗解决方案。除时识科技外,我国类脑智能相关企业还有西井科技等。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从政策、技术研究、商业化等各个方面来看,我国对类脑智能的关注度高,行业发展步伐正在加快。从前景来看,类脑智能是人工智能终极目标,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在此背景下,率先进入类脑智能行业布局的企业将具有先发优势。
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