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为主题,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海林、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二级巡视员(副局级)舒朝晖、运行监测协调局二级巡视员孟燕出席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帮扶中小微企业、深化“放管服”改革、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小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呈现又快又好发展态势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梁志峰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十年来,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重要贡献。

  从“快”字看,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4800万家,比2012年年底增长2.7倍;我国每千人企业数量为34.28家,是2012年年底的3.4倍;2021年我国日均新设企业2.48万家,是2012年的3.6倍。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从“好”字看,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达6.2%,超过2012年年底0.9个百分点,发展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源自中小企业,2021年我国“四新经济”新设企业383.8万家,占新设企业总量的42.5%。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着力构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8家,一批中小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贡献看,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人数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79.4%,拥有资产占77.1%,营业收入占68.2%。中小企业既为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提供了大量物质产品和服务,又成为吸纳和调节就业的“蓄水池”,对我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显示,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呈高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超过0.8,中小企业发展活跃的地区恰恰是经济发达和择业热点地区。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充分证明,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强,区域经济才会强。

  展望未来,我国内需市场巨大,要素保障充足,产业配套体系完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还蕴藏着巨大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梁志峰强调,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完善惠企政策体系,强化精准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构建“三大体系”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梁志峰指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是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之举,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难点、热点所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20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仍然存在着“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共性问题。

  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从供给和应用双向发力,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扩面、提质、增效。

  一是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在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工信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计划通过支持细分行业的数字化服务商,探索形成一批适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小型化、轻量化、快部署,又精准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培育4000至6000家数字化转型样板企业。

  二是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支持体系。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工具支撑,编制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等级评测指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指数,为中小企业评估数字化水平、开展自我诊断、找准问题不足、明确转型路径提供依据和指导。今年还将举办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为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交流合作平台。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梳理推广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以点带面引领广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三是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体系。围绕中小企业全方位需求,遴选和推广一批“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能用出效益”的优质数字化服务产品。8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节”活动,为期一个月,着力发挥市场化服务机构作用,集中推出一批优质低价的数字化服务和产品,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责任编辑:蔺弦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