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中心是数据资源集约的关键设施,数据中心业务是数据有效应用和价值实现的核心能力体现,数据中心关联和辐射产业是当前最活跃的产业领域之一。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指示精神,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省委省政府有关数据中心建设相关工作部署,依据《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豫发改数字〔2022〕52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新基建建设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郑政〔2022〕4号)等文件要求,争取建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核心城市,支撑郑州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郑州建设,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2021—2025年。

数据中心产业的意义

数据中心作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是郑州市推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郑州市加快构建数据产业生态、更好发挥数据价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数据中心是郑州市数据生态体系的基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并列的生产要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抢占数据价值化先机,加快构建数据生态体系成为抢占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存储、计算、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数据资源集约、数据能力构建、数据高效利用的集中体现。加快整合全市数据资源,吸引国家部委、互联网公司等外部数据资源入驻,布局数据中心是郑州市数据价值化探索、数据参与生产分配试点、数据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数据中心是郑州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数据中心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传统产业数字化的新引擎。郑州市智能制造、智慧物流、车联网等对边缘数据中心、云数据中心具有大量的数据处理需求,数据中心在全市的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数据中心产业是郑州市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首先,数据中心能带来较高的直接收益,我国数据中心业务规模从2015年的518亿元增至2020年的22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其次,数据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助于郑州市发展服务器、云平台软件、培训服务等ICT产业以及电气系统、空调系统等数据中心配套设施产业,提高产业供给能力。第三,数据中心作为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粮仓",全面支撑数字产业化发展。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在算力产业中每投入1元,平均带动3—4元的经济产出。据此估算,2025年郑州市发展数据中心可带动数字经济增长4000亿元。

发展数据中心产业是郑州市争取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核心城市的必要条件。《关于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高技〔2021〕709号)明确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以下简称"国家枢纽节点"),并提出"后续,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增加国家枢纽节点"。我国中部地区尚未布局国家枢纽节点,郑州市建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是全国最重要的通信枢纽与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在中部位居前列,具备作为核心城市联合周边地区共同争取国家枢纽节点的优势条件。

数据中心是郑州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手段。多措并举降低数据中心能耗,在全市数据中心积极推广绿色智能服务器,采用新型制冷设备与产品,适度增加新能源供给量,鼓励数据中心企业完善节能降耗管理体系,加大"老旧小散"数据中心整合改造,逐年提高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加快推广"上云用数赋智"工程,支持企业采用云服务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全市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提高IT设备资源利用率,新型互联网数据中心成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基础设施。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郑州市数据中心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5个在用大型、超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算力设施基地。以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IT设备制造为主体的数据中心关联产业正在形成。

(一)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展成效显著

依托网络条件与区位交通等优势,郑州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互联网数据中心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城市之一,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算力保障。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16个在用IDC,包括4个超大型IDC、1个大型IDC和11个中小型IDC,其中,4个超大型IDC分别是中国联通的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郑州航空港区)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河南郑州高新区)数据中心、数字中原公司的中原大数据中心,1个大型IDC是河南联通的郑州二长数据中心。全市IDC机房建筑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在用机架、在用服务器约为2万架、14万台,机架设计规模、服务器设计规模约为8.1万架和80万台服务器。全市共有6个在建IDC,包括1个超大型IDC、2个大型IDC和3个中小型IDC,机架设计规模、服务器设计规模约为3.8万架和40万台服务器。另外,河南联通的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郑州航空港区)数据中心正加速扩容,2021年交付的机架数约为7000架和2500架。

互联网数据中心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全市IDC分布在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郑东新区、金水区、郑州经开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荥阳市等8个区(市)。从在用IDC情况看,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的机架设计规模占比分别为53.1%、24.8%和13.7%,合计达到91.6%;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的在用机架占比约为56.6%、17.8%和13.9%,合计为88.3%;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金水区的在用服务器占比达到66.6%、16.0%和7.5%,合计为90.1%,郑东新区的占比为4.8%。总体来看,以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郑东新区为主体的IDC发展布局已经形成。

郑州市在全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布局中居于重要地位。中原数据基地是中国联通在全国的12个超大型IDC之一,也是中国联通在中部六省唯一的新一代IDC节点。中国移动(河南郑州航空港区)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河南郑州高新区)数据中心的机架设计规模分别达到2万架和1.8万架,是中国移动的十一大节点数据中心之一。中国电信在郑州部署了河南省天翼云资源池,正在推进中原天翼云中心建设,机架能力将达到2万架。阿里巴巴把郑州作为北方核心业务节点,承载阿里云、淘宝、支付宝等业务。腾讯依托位于郑州数据中心提供视频分发和直播业务,是北方最大的核心数据资源节点。奇虎360在郑州设立北方核心节点,提供企业云盘等新型业务。

基础电信企业在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在用IDC规模来看,基础电信企业机架设计规模、在用机架数、服务器设计规模、在用服务器数在全市互联网中心市场中的占比约为85.9%、86.9%、78.7%和93.2%,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市场份额较小,正在运营建设的数据中心企业主要有河南数字中原、景安公司等,郑州豫能、河南惠众大数据公司正积极谋划建设(机架设计总规模约为2万架)。

数据中心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建设运营机制。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基础电信企业以及数字中原公司、景安公司等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均采用独立或主导建设机房的模式,企业具备机房规划、设计、建设以及机房运维管理等能力。从运营模式看,业务类别以服务器托管、机房租赁、带宽出租以及增值业务等传统业务为主,在全部IDC业务中占比超过70%,同时正在加快发展IDC云业务。从业务拓展能力情况看,基础电信企业的客户群体较为稳定、业务影响力较大,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的中小型客户的市场拓展能力与产品定制化能力较强。

(二)边缘数据中心多样化发展布局

全省主要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正逐步将政务信息系统迁移至政务云,重点行业企事业单位建设部署了一批边缘数据中心(自有数据中心),其自有在用服务器超过20万台。

主要党政机关积极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上云"。为提升政务数据安全保障、政务系统资源利用效率与运营维护水平,郑州市政府部门加大了政务系统"上云"力度。市大数据局牵头通过租用基础电信企业云资源的方式实现了大部分市级政务系统的集中部署,基本满足政务系统的计算和存储需求。

重点行业企事业单位主要利用自有数据中心满足计算与存储需求。参与调研的52家单位均部署了或计划部署自有数据中心,在用数据中心建筑面积、机架设计规模、在用机架、在用服务器规模分别约为1.8万平方米、4000架、1440架、5300台;在建数据中心建筑面积、机架设计规模约为2.4万平方米、2000架。另外,大型企业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的数字化部门,并且为数据中心配备了专业的管理与运维人员,具备较强的管理维护能力,能够快速提供数据服务。

(三)超算中心支持科研与经济发展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以下简称"郑州超算中心")于202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是我国第7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河南省首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郑州超算中心配备了先进的软硬件设施。郑州超算中心的计算设施在规模、峰值计算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计算能力达到100PFLOPS,存储系统容量100PB,网络系统带宽200GB/S;采用了浸没式相变液冷技术,电能使用效率(PUE)值为1.04。郑州超算中心可提供先进计算服务、应用开发基础环境和行业应用软件平台,具备高计算密度与广泛的业务适配性,满足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业务发展需求。

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郑州超算中心确立了数字经济、精准医学、生物育种、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国土资源管理等八大服务领域,为科技创新提供算力支撑,促进技术创新驱动发展。郑州超算中心成立应用服务团队,开展了黄河模拟器与数字黄河全生态模拟仿真建设、基于多模态数据的肺癌智能诊断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人类重大疾病蛋白质氨基酸多样性图谱及其应用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精细预报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课题项目。

(四)数据中心关联产业链正在形成

郑州市数据产业、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网络安全、IT设备制造等数据中心关联产业快速发展,数据中心关联产业正在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数据产业初见成效。数据标注产业发展水平领跑全国,根据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郑州市有5家数据标注企业(全省11家),两家企业进入2020年《互联网周刊》数据标注公司排行前15名。"城市大脑"加快建设,政府数据资源高效整合,在政务、金融、交通、医疗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源,为开展公共数据流通交易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工智能产业实现突破。郑州高新区、金水区、郑州航空港区和郑东新区是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集聚区,核心企业100余家,关联企业近千家,初步形成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2020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核心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基于高分辨率工业锥束CT的智能工业检测系统、智能消费级无人机、视频身份识别系统等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全市建成了郑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实验室、无人驾驶智联汽车试验基地等创新平台,郑州超算中心部署了基于国产加速卡的人工智能计算集群。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全市数字经济重要引擎。2020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值约为450亿元,经认证的软件企业超400家,占全省软件企业总数的80%以上,建成全国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郑州高新区、金水区、郑东新区集中了全市主要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涌现出信大捷安、山谷网安、金惠计算机等100多家网络安全企业,聚集了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所等科研单位。2020年,全市网络安全产业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30%。依托信大捷安、山谷网安、金惠计算机等企业,成立了移动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保密局涉密信息系统检测中心河南分中心、密钥管理中心等研发机构。

IT设备制造业开始全面布局。郑州高新区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基地与"飞腾+麒麟+安全"产业生态园,聚焦服务器等先进IT设备,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相关产业,服务器产业生态逐步形成。郑州航空港区积极推进服务器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年产20万台服务器。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超聚变公司等服务器相关产业研发、生产制造机构落户郑东新区。

(五)郑州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有利条件

郑州市在数据中心建设基础、网络支撑能力、区位交通、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与运营成本等方面,具有发展高质量数据中心、打造国家枢纽节点核心城市的良好条件。

建设基础方面,根据工信部《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2020)》,在武汉、郑州、南昌、长沙、太原、合肥以及济南、石家庄等8个城市中,2019年郑州的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机架设计规模约为2.1万架,位居第二位。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均在郑州建设了大型或超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加快布局,全市数据中心体系初步建成。

网络支撑能力方面,郑州于2013年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是中部地区仅有的两个骨干直联点之一。2020年,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持续扩容,总带宽达到1360G,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广州、北京),实现对河南、山东、山西、北京、江苏等省市流量疏通。郑州的互联网省际出口达26个方向,互联网内平均时延(26.29ms)、网间平均时延(28.59ms)均居全国第2位。郑州、开封、洛阳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共开通带宽320G,实现了河南自贸试验区全覆盖。郑州部署了中部地区首台域名L根镜像服务器,汇聚周边省份乃至全国域名解析数据,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地位大幅提升。

区位交通方面,郑州地处我国地理中心,是我国最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之一,是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米字形高铁网正加快成型。以郑州枢纽为核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经济圈,覆盖周围1000公里内的城市,近7.9亿人口,交通设施极为便利。

经济社会发展方面,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00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59.4亿元,居中部城市第二位。常住人口1260万人,居中部城市第一位,以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网络安全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初步建成,电子商务、社交娱乐等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产业数字化加速转型,对算力基础设施产生了大量需求。人才供给能力增强,2020年全市本专科在校学生达到116万人,位居中部城市首位。

建设与运营成本方面,郑州工业用地价格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处于中间水平,工商业电价、大工业电价以及人力成本低于大部分的中部省会城市。郑州在互联网数据中心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有利于数据中心企业开展运营。

综合来看,郑州是我国中部地区数据中心发展条件最好的城市,完全具备成为国家枢纽节点核心城市的实力。

(六)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以5G、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各地纷纷布局。郑州市数据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数据中心产业面临的形势

从全国形势看,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正式对数据中心的发展建设作出部署。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20〕1922号)、《关于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高技〔2021〕709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工信部通信〔2021〕76号)等政策文件,对全国数据中心发展思路与目标、整体布局、绿色节约建设、数据中心核心技术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郑州市发展数据中心指明了方向。其中,发改高技〔2020〕1922号文明确提出"根据全国数据中心的发展需要,适时增加国家枢纽节点"。

从区域形势看,港澳台之外的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均对数据中心发展目标、空间布局、节能降耗等进行了规划,数据中心成为各地建设热点。中部地区,湖北提出加快推进长江云、中国电信中部大数据中心、武钢大数据中心、中金数谷武汉超算中心等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争取纳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武汉提出谋划建设国家超算中心,到2022年底形成全国一流的强大算力平台;湖南提出支持长沙证通云谷数据中心、湖南磐云数据中心、中国电信长沙分公司麓谷数据中心、湖南移动长沙西片区数据中心、中国联通长沙云数据中心等项目,长沙大力推动中国联通大数据中心、中移支付大数据产业园、湖南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中心等项目;安徽提出支持各地建设大规模超级计算中心,合肥提出提供高性能计算、智能计算,低时延、高附加值的数据存储与处理等服务,加快争创国家超算中心。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出台政策,加大节能降耗管控力度,积极打造世界领先的高端数据中心发展集群,统筹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西部地区,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夯实网络基础,承接全国范围的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算力保障基地。

从全省形势看,郑州市数据中心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明显优势地位,部署了全省所有超大型数据中心以及大部分大型数据中心,机架与服务器规模远超其他地市。数字经济实力雄厚,数字经济总量接近5000亿元,占全省数字经济规模比重超三成,为发展数据中心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全市数据中心发展要素显著优于其他地市,作为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资源丰富,不断聚集着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大幅提升了网络访问速度,郑州市面临引领全省数据中心、打造枢纽节点核心城市的有利形势。

2.数据中心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数据中心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数据中心能耗较高。郑州数据中心普遍采用普通风冷、封闭冷通道、热管背板、液冷等制冷技术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总体上看,节能技术偏传统,单位数据中心PUE值较高,节能降耗空间大。根据调研统计,2020年全市数据中心用电总量约13亿度电,约占郑州市全社会用电量的2.3%。全市在用互联网数据中心PUE平均值约为1.6,约有60%互联网数据中心PUE值大于1.5,部分PUE值达到1.8;约有40%的互联网数据中心PUE值在1.3—1.5之间。金融、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数据中心PUE值约为2.1。

二是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结构有待优化。郑州数据中心主机出租、机架出租、带宽出租等传统业务占主体地位,增值业务、云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少,云业务占比不足30%,业务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仍以销售基础设施资源为主,业务竞争力弱、业务收入低,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小。未来,应加强对数据中心产出的评估,支持企业大力发展云业务、数据服务等高价值业务,加快培育一批云服务商。

三是数据中心产业生态体系不完善。全市尚未建成适应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人才体系,数据中心节能降耗管理、用电用水、资金扶持等政策有待完善。数据资源采集、确权、流通、交易等数据要素制度仍不健全,对国家部委、互联网企业、行业企业的数据资源集聚能力有待提升。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的高端人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数据中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尚不完善,数据中心产业创新与赋能水平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强化全市数据中心企业、服务器企业、人工智能企业、网络安全企业、制造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