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鱼特征及生活习性
毒蛇鱼分布在全球的热带至温带海域的代表性深海鱼。它们的牙像毒蛇的牙齿,长而伸出。毒蛇鱼,另一种极具掠夺性的鱼类的代表。与琵琶鱼相似,在毒蛇鱼身体的某个部位也有一个发光器官,且处于浅水区。当夜晚来临时,它们就会游到更浅的区域,约莫不到700英尺深的海域,寻找自己的猎物,因为这里猎物似乎更丰富。身体上有很多发光器,利用这些发光器引诱猎而捕食。口开得很大,胃就像橡皮极具弹性,因此能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猎物。追逐浮游生物,晚上到海面附近,白天则向深海内移动。
介绍
毒蛇鱼别名蝰蛇鱼、蝰鱼(拉丁文学名:Chauliodus sloani;英文名:Viperfish或者Sloan's Viperfish)为辐鳍鱼纲巨口鱼目巨口鱼科蝰鱼属的鱼类。一般在海面下80-1600米的水层出没,在身体的某些地方长有发光的器官,包括一个用来作捕食诱饵的长长背鳍。毒蛇鱼是一种小型、暖水性且具代表性的深海发光鱼类,该鱼无毒,身体银虹色,细长的身体,背鳍与较多的连续发光器的位置向前,体长可达35厘米,属肉食性,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热带海域、地中海、台湾岛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约4700-300米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直布罗陀。
形态特征
蝰鱼属于辐鳍鱼纲,巨口鱼目,巨口鱼科,蝰鱼属,是海洋深处的凶猛捕食者之一。均为深海种类,沿体侧有发光器,有的在鳍末端和口腔内也有发光器,所发之光有时用于诱集摄食其他鱼类。蝰鱼因牙大且突出两腭之外似蝰蛇而得名。体型均小,体型最大的是斯氏蝰鱼(Chauliodus sloani),长可达30公分(1英尺)。它们有着大嘴和长长的尖牙,它们的牙如此之长,以至于无法安放在嘴里,下牙向后一直弯曲都快碰到了眼睛,科学家认为它们的捕猎方式是快速游向猎物,然后把猎物钉在自己的牙齿上。
蝰鱼有一个合叶状的头骨,下颌可以转得很开从而吞下大猎物,胃就像橡皮极具弹性,因此能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猎物,而且它们的胃还能起储存的作用,如果食品多了,就多吞食一些,放到胃里储存起来。
蝰鱼是昼夜垂直洄游鱼类,白天的时候它们呆在5000英尺(1524米)深处,晚上则来到不到2000英尺(609.6米)深的水域,这里的食物更加丰富。
它们头部后面的第一块脊椎实际上起着减震器的作用,这个样子恐怖的动物有一个延长的背骨,顶端有一个发光器,然后用它们近亲黑巨口鱼那种方式逗引猎物。有人曾见到它们一动不动地停在水中,在头顶不断晃动这个诱饵来吸引它们的美餐。它们身体侧面也有发光器,这些发光器则不是起诱饵作用,主要是用于交配时发信号,以吸引其它的蝰鱼。
生长环境
毒蛇鱼一般在海面下80-1600米的水层出没,是这个深度的海洋中看上去最面目可憎的鱼类之一。这种鱼有一些全身黑色,在身体的某些地方长有发光的器官,包括一个用来作捕食诱饵的长背鳍。一些毒蛇鱼(以及其他许多深海的鱼类)并不含有任何的色素成分,所以它们看起来是“透明”的;它们还有大大的眼睛,为了在黑暗的海底收集到更多的光线;而发光器官是通过一些化学过程实现放出光芒的效果。
分布范围
中国东海、南海,国外见于日本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至温带76.2-1524米的深海海域。
生活习性
蝰鱼在深海中之所以把自己装扮得如此“美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地引诱猎物,进而凶残地捕食之。
通常人们都会认为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类会十分奇特,而蝰鱼就是其中最为奇特的深鱼类之一,这种外形怪诞鱼类的牙齿非常大,其嘴部无法装配其牙齿,只能将牙齿暴露出来,显出一副十分可怕的样子。它游动时速度很快,能够飞速地冲向猎物,并用牙齿牢牢地咬住它,牙齿像钉子一样深深地插入其身体。
由于蝰鱼可把自己的嘴张至正常大小的两倍,加之其胃极具弹性,所以可吞下与自己同等大的猎物。
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