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螺特征及生活习性
沙螺,学名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帘蛤目,紫云蛤科。分布于我国福建和广东沿海,生活在河口咸、淡水交汇处 ,尤以广东省湛江吴川市鉴江产量最多,最高年产量达 5万 kg。
物种介绍
尖紫蛤肉嫩味美,营养价值高,据分析蛤肉干含蛋白质58.65% ,糖类5.3 1% ,脂类8.75%。 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采捕和水质污染,造成尖紫蛤自然资源濒临灭绝。
传说古代越国的范蠡和西施嬉游于五湖后,入鉴江河口,唾液而生。沙螺在清朝为贡品,因产于鉴江河口与海水交汇地方,咸淡水交融,肉质细嫩,美味可口,是广东有名的特产。
外形特征
沙螺贝壳较厚,后端尖瘦。无放射肋或者放射肋极不明显。外套窦背线隆起,宽大,呈舌状,深达壳长约3/4。外套膜腹缘呈圆棒状,长、短相间,单行,排列稀疏。具外韧带。被橄榄色壳皮。绝大多数个体为雌、雄异体。
生长繁殖
尖紫蛤全年可以生长,生长速度与年龄、季节、水温与水质有关。一般1龄蛤,壳长达5 cm左右,2龄蛤壳长为8 cm左右,3龄后,壳的生长速度缓慢。在夏、秋季节和稚贝阶段,壳的生长速度较快;冬、春季节和成贝阶段,增重较明显。在洪水、台风和寒潮的月份,水质较混浊、水温偏低,生长亦较缓慢。
根据尖紫蛤性腺发育程度,将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时期。在福建省尖紫蛤繁殖期为9~10月,繁殖盛期在10月。温度是影响性腺发育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个体为雌雄异体,雌雄同体的则在同一滤泡中,雌、雄生殖细胞分区域分布。
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