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曹鱼特征及生活习性
军曹鱼(学名:Rachycentron canadum)是军曹鱼科、军曹鱼属鱼类。体延长而近于圆柱状。头部平扁而宽;口裂水平位,开于吻端。上下颌有宽绒毛状齿带;锄骨、腭骨及舌面均具微细之齿。眼小,有狭窄的脂性眼脸。体被细鳞,埋于厚皮肤之下。侧线在前方略有弯曲;尾柄两侧无隆起棱脊。有拟鳃;鳃膜不相连,并在喉峡部游离;鳃被架7;鳃耙短。背鳍硬棘短且分离,约略可完全收藏于沟内;软条部前方鳍条高而略呈镰刀状。臀鳍与背鳍软条部相对,但略短。体背部深褐色,腹部淡而略带黄色;体侧具显明的二条银色纵带,幼鱼时,在此带之上方更有一淡色纵带,二带之间则为黑色。各鳍红褐色至深褐色;尾鳍具白缘。
军曹鱼活动之水域极广,栖地多样性,凡是沙泥底质、碎石底部、珊瑚礁区、外海的岩礁区、红树林区、有残木等漂浮物的沿海地区或是有漂流与静止目标的外海地区等皆可见其踪迹,甚至偶可见于河口区,而除了大陆架区外,在大洋中亦可见其踪迹。常栖于外海深水区,有时为追索食饵游至上层,游泳速度快,但不结群洄游。肉食性,凶残,摄食猛,摄食量大。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水域。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沿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近圆筒形,稍侧扁,躯干部较粗大,尾部逐渐细小,体长为体高的8倍余,为体宽的6倍左右。头较平扁,宽大于高。吻较长,头长为吻长的2.5倍。眼小,头长为眼径的7倍余,位于头两侧,近于头前部,上缘几靠近头背部。眼间隔平宽,头长为眼间隔的2倍余。口较大,前位,稍倾斜,前颌骨不能伸出,上颌骨末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下颌较上颌稍长。两颌、犁骨、腭骨及舌面均具绒毛状齿带。鳃孔较大,前鳃盖骨后缘无锯齿,鳃盖骨后缘无棘。鳃耙短粗,鳃耙数为3~4+7~12。
体被细小圆鳞,头的颊部、顶部及鳃盖上缘均被小圆鳞。侧线呈波纹状,在胸鳍上方呈弧形。背鳍2个,第1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后上方,具8枚鳍棘,棘粗短,棘间膜较低,各棘几呈分离状,并可分别收藏于纵沟里;第2背鳍位于第l背鳍最末鳍棘后方,基底较长,前部鳍条较长。臀鳍与第2背鳍同形,但基底较短,前方有2枚鳍棘。胸鳍宽大,位低,后缘尖形。腹鳍胸位,较小,鳍条末端不过胸鳍鳍条末端。尾鳍形状随其生长而变化,幼鱼由尖尾形渐变为截形,继而浅凹形,长大后呈叉形,上叶显著长于下叶。
体背部呈灰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沿背鳍基部有一黑色纵带;自吻端至尾鳍基也有一黑色纵带,并与背部纵带平行;自胸鳍基至臀鳍基末端上侧方还有一条浅褐色纵带。各带之间为灰白色,幼鱼这两条白色带更明显。各鳍均呈褐色,但腹鳍边缘及尾鳍上下缘为白色。
栖息环境
军曹鱼活动之水域极广,栖地多样性,凡是沙泥底质、碎石底部、珊瑚礁区、外海的岩礁区、红树林区、有残木等漂浮物的沿海地区或是有漂流与静止目标的外海地区等皆可见其踪迹,甚至偶可见于河口区,而除了大陆架区外,在大洋中亦可见其踪迹。
生活习性
军曹鱼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栖于外海深水区,有时为追索食饵游至上层,游泳速度快,但不结群洄游。肉食性,凶残,摄食猛,摄食量大。在自然海区,较小的军曹鱼主要以虾、蟹、头足类为食,约占食物总量的80%,其次为鱼类。较大个体的鱼以食鱼为主,如天竺鲷类、鲱鲤、坯及三线矶鲈、石斑鱼的幼鱼,也摄食头足类、三疣梭子蟹、虾类等,鱼类约占食物总量的80%。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完全驯化摄食人工颗粒饲料。
军曹鱼不耐低温,胚胎发育期间适宜水温24-31℃;仔鱼阶段(体重10-15克),水温低至20-21℃,摄食量明显降低,19℃不摄食,17-18℃活动减弱,静止于水底,16℃开始死亡。水温22-34℃有明显的索饵活动,水温升至36℃,虽有摄食行为,但已开始死亡。
军曹鱼为广盐性鱼类,盐度4-35‰时有明显的索饵活动。较大个体对低盐的忍受力较低,盐度低于8,即没有摄食活动,养殖鱼维持在10以上为宜。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水域。在大西洋西部,自新斯科舍省(加拿大),南至阿根廷,包括加勒比海;从切萨皮克湾南部到墨西哥湾,在美国沿海温暖的水域中丰富。在东大西洋,从摩洛哥到南非。在印度至西太平洋,从东非和日本到澳大利亚。不产于东太平洋。主要捕捞生产国为巴基斯坦、菲律宾、墨西哥等国,中国以南海和东海较常见到,黄海北部很少见,渤海基本上见不到,台湾各地海域及离岛之澎湖也有分布。
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